搜索历史
热门标签

戈壁创投徐晨:大多数创业者的独立判断能力为零

笔记侠
2016-09-02 10:00

徐晨 | 戈壁创投合伙人,人,投资代表案例:网秦科技(上市公司)、CSDN(最大程序员社区)、Camera360(5亿用户的照片社交)、旅行者、途牛旅游(上市独角兽)、氪空间等。

全网首发完整笔记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投资和创业,特别是科技创业这一块的见解和一些所谓潜在的机会。

“ 重塑认知 ”

这个图是美国2015年到2016年初VC投的独角兽,和加值贬值的数量对比,他们叫做VC DEATH CROSS(VC死亡交叉)。

这是美国最近的一个图,蓝线是新投的独角兽,红色是下滑的独角兽。从去年到今年,主要是独角兽所谓的数量和独角兽下去的情况,基本VC投了一波高点出来,一波倒了。现在是慢慢少了,VC又开始投了。但是按照正常的规律,下一轮可能又是下降。

这个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我们看到在国外为什么这个图本身是良性的呢?当然对于个体来说是很残酷的,个体可能就走向没落了,但对整个产业来说是相对稳定的,不停的在一个内部交换过程当中,对整个产业还是可以的。这对我们来说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相信不管VC基金怎么样,整个产业还是相对稳定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整个的市场还是在不断消化。

其实最主要的点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个市场?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句话适合任何一种市场体系,很多人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一直纠结的是:为什么我的公司从去年上半年可以以一个比较好的价格融到钱,为什么现在不可以?

这本身不是这个问题的最终关键点,关键点是你所处的行业和业务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搞清楚这点,可能比短期内VC对以前公司的业务评估和价格来得重要的多。

我们所有人都会做判断。如图这是亚当夏娃的故事,当年夏娃拿了一个智慧果子给亚当吃以后,亚当就有了一种做判断的能力。人从天生来说就有一种做判断的欲望。

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我们往往会落在一个并不太会做判断的一些人当中。因为从前年开始,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做风口上的猪”。我们不用做判断,只要找到市场所谓的热点,找到市场所谓的机会,我们的业务本身不重要,市场或者我所在的赛道让我们做什么很重要。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理念,在去年到今年被证明完全不好,很多机构往往选择再也不碰这样的企业。

我们往往会落在一个死循环里,在我们看到的已知系统里做判断,但是创业者追求的是在一个非已知系统里,我们开拓的可能是一个我们不明白或者不了解的市场。但是现在市场逻辑显然是错误的,最终重要的一点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去知道风口是什么,也不是去知道我到底要做什么,而是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业务和我现在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中间差距在哪里?就是所谓的突破口。

1、见识和常识

只有找到这个突破口,才可以进入到所谓不一样的领域里。其实投资人也是一样,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知名投资者会有一些怪僻。比如有些人说他主要看人,每一次看项目的时候带一个风水大师,看看这个人的面相是不是适合投资。反过来说他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在已知市场当中找到一个点,做自己更大的突破。当然这个东西是对是错,我们不知道,但是的确有人这样做,这就是所谓的见识和常识。

我们一般人都有见识和常识,所谓“常识”,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希望做什么业务,这个业务主要是什么,“见识”是基于对现在行业判断,对未来或者行业发展的见解,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才决定能不能走到下一步的点。

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亚伯拉罕的牧人和他侄子罗得的牧人是放羊的,有一个问题,当放羊的地区到一定量就承载不了,这两个人放牧能力非常强,基本越养越多,之后就出现一个问题,资源不够。他们两个上到山上,决定两个人分开选一个地方。

他的叔叔比较有姿态,说你先选,罗得就放眼看去,约旦河的全平原都是滋润的,适合放牧,他渐渐挪到这个地方,物质很丰盛,但是这个地方的人有一个特点,罪大恶极,他搬到犯罪率很高的地方,跟芝加哥一样。

最后城市被毁灭掉,罗得最后逃出来,其他人全部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美丽的,当我们把世界观建立在更远的基础上,这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2、熵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熵的世界(熵是一种物理的名词,它是在物体运作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多的能量),怎么消除熵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为什么?

因为你每天得到大量根本没有用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得到的资金或者资源也是超过我们所要的。熵最大的问题是:它会带来整个系统超负荷运作,产生的结果就是多余的运用。

怎么消除熵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问题,世界上像我们这种人或者像有一些物件,被称为负向的物体,在你的商业模式和业务结构里也有这样负向的物件。你怎么在高速成长的同时,消除这些没有办法消化的能量?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最主要一点:很多时候去除所谓冗余的影响和信息,会对我们判断产生误导,最主要的是我们要理解任何表面复杂的行为,它背后的逻辑肯定是简单。如果你的业务模式非常复杂,或者你底层追求的结构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很有可能是错的。

股融易 徐晨

3、复杂行为,简单规则

复杂的表面情况下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规律,但是如果你没有办法去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回到简单规则上的时候,你的商业模式很有可能在你达到一定量以后,把你拖上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李世石和AlphaGo下棋的规则,谷歌说当时大概将近90%的流量来自于中国,其实并没有太多人关注这个比赛。这也是为什么你们在一个最好的市场,因为有太多人关注科技的发展。

但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和人的思想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

人都是活在逻辑推演下的,人喜欢总结,喜欢归纳,但机器恰恰不是,AlphaGo不是,它是把所有相应档案进行重列,然后推断这个事情的概率。

机器活在所谓的成功链事件里,而不是绝对真理的理论里面。包括之前物理学家也好,现在的科学家也好,多数都是这个情况。但我们要找的可能是,就我这个时间点和将来我要到达的那个时间点,所可能发生概率性最大的事情。

其实创业也是一样。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你的方向、产品是完全对的,但是在这么多市场里面,我们要选一种我们认为概率最高或者最有可能出现的倾向,并不是你认为对你来说最可行的方案。

4、我思故我在

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想法。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非常唯心主义。人的价值是因为思考而存在的,当你开始追寻别人的思路,活在别人的故事中,觉得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的时候,从逻辑上来说,你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因为你是依附在别人的世界里,更重要一点,不管你能不能明白,这个世界是有一套方式在运作的,并且和你主观的观察点有太多的关系。

20世纪需要花100年做出的成就,在2014年以前,可以14年做成,到了2014年之后,7年就可以完成,我们现在在2016年甚至2017年的时候,这个时间会更短。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花了5000年的历史,工业文明到互联网文明花了400年,互联网文明到未来可能小于200年的历史。

市场在不断变化,适者生存。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存在“以不变应万变”。

“ 决定论和概率论 ”

这边介绍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以看美国现在整个创业的流行理论,它是从行动反思认知、不断循环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

你不是把产品打磨到你想要的100%的状况,而是用一个产品进行驱动,用户得到所谓的产品可以进行反馈,然后把反馈融入到产品的引进和更新的思路当中。

股融易

左边的这个火箭就是所谓的更快、更高、更好的模式,一路上烧到头。当然火箭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到不了终点的火箭,完全就是废的。

现在美国的创业文化是从一个简单的点到点的模式,变成一个更多循环渐进的模式。它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公司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因为这个市场发生了变化。很难有人明确预期将来3-5年的点是在哪,这个东西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听上去好像就是不停地尝试,最后很有可能它是没有结果的。但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是:你要去一个大的范围和方向,你有一个大方向,但一定不知道你要去哪个点。

在过去我们知道所谓的科学管理和工业时代,其实从点到点的模式,我在这边的A点势必去到彼岸的A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的过程。谁走得越快,谁走得越直谁的效率就越高。现在情况是他没有告诉你到底要去哪里,只要你随着对彼岸的不断接近才能不断调整你的方向。

因此,现在MVP(“精益创业”所提倡的最小化可行性产品)主要的引导就是,你在中间需要不断试错,不断调整方向。很有可能中间包括行驶的方向或者行驶的目的都是错的,但是你需要不断调整。

从创业本身来说,很多时候创业者更多关心的是,我是不是认识和我相关的人,或者有用的人,或者对我有价值的人。在现在所谓的时间点,需要纠正这个看法。我们重要的不是在于认识行业里的多少人,重要的是在于认识多少种人。

最近VC行业最流行明星当投资人,各种各样的明星现在都成为我们所谓的同事,科技行业也是一样。现在大家看到越来越多非科技行业,开始进入科技行业,行业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

曾经有一个朋友在PVG(怡和创业投资集团),说他们内部所谓TMT(科技、媒体、通讯)团队永远在和不同的团队抢项目,包括和医疗团队、消费团队。他们很难分清这个项目到底属于消费类项目,还是属于科技类项目。

这代表一种趋势:行业之间的线越来越模糊。对于创业者也说,你看的不光是你所在行业的眼界,而更多的是广义的,大概一个方向的判断。这时候你需要认识更多种人,他们能够给你提供不同的思考,他们能够帮你找到大的破局,让你能够找到你真正想要能达到的空间。

中国人经常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为什么很多人说要看团队?看团队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团队的人,第二是团队本身他们做的什么事。

“ 技术驱动创新的思考 ”

原来大家都知道正态领域是多数经济现象最基础的人群,其实多数人在最常态的,市场里可能有头端的人,也有尾端的人。多数的资产被聚集在中间层面,你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成为一个中间人在很多时候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安全的选择。

但是我们创业者恰恰相反,头端效应非常明显,前10%-15%的人可能占据了整个行业的80%资源。这符合经济学当中的一个效应“马态效应”,也就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大家可以看到微信用户一开始争夺非常激烈,此消彼涨。但等到微信的用户到达一定量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还在争夺打车市场。

股融易 徐晨

其实,领先于行业的公司其实没有太多的安全感,除非它占有80%以上的资源。这告诉我们创业者,要么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垄断者或者独裁者,要么就被独裁者和垄断者赶出市场。虽然这非常残酷,但对于多数创业者而言是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

因此,创业不要只想稳定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就可以,一定要做可能成为行业中前10%的项目,因为底层的市场决定了你迟早被这个市场所淘汰。

现在可以看到在相对重的互联网模式里,这种情况也开始慢慢产生,比如手机、芯片行业很多垂直零距已经非常明显。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投VR、AR?因为这些行业肯定会变成少数人占有多数人资源的行业。VR基本上对垒了一大半的行业。

什么样的技术适合小公司和大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小公司要专注什么样的技术,让自己的定位跟所谓的市场准入有所区别?

这是问题是每个创业者都要思考的,如果你要做这个业务,能做到什么程度?

谢谢大家!

笔记侠
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干货
文章 125 
浏览 128458 

相关资讯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