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帝"靳海涛:早期创业核心员工持股不低于30%,24种原因使创业者走向绝路
股融易注:靳海涛曾任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在投资界素有“南帝”的美誉。他对于当前投资与创业的思考我们不可以不细查。
01早期创业核心员工持股不低于30%
创投这个东西是从西方学的,在中国也就是十年的历史。我是从2001年开始进入到这个行业的,一路走来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我一直认为企业管理是三个层次的管理,最上面的层次是战略管理,中间的是激励和约束,下面是成本管理。如果这三个方面都管理好了就能诞生出一家优秀的企业。
而创投是最讲究激励和约束的。激励是什么呢?就是设计激励的规则,可以以未来的盈利甚至是阶段性的成果作为估值的依据。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业者也要依照这个模型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激励不到位,等于不激励。该花100元的只花了60元,等于白花。单给团队开高薪水、高待遇是不行的,应该给股份。这就要求创业者的股份设计要合理。
创业早期,核心创业人员的持股比例应该不低于30%(包括CEO),如果持股低于30%,成功率就会降低(国有企业除外,国有企业给员工10%或15%的股份就很好了,因为基础不一样)。
我们投过这样的企业,行业很好,企业水平也很高。从这家企业出来的人,已经缔造了一批伟大的企业,而这家企业自身却走向没落,原因就是团队骨干没有股份。
还有一些靠风投支持下来的公司,大股东是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团队持股比例很小,这种企业的成功率也很低。团队骨干的股份少,做事的心态和办法都会不一样。
约束也非常重要。我觉得约束就是条款,投资人约束的目的是让创业者不能吹牛,要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负责。总有人问投资机构喜欢什么样的创业者,一般得到的回答都是有理想肯坚持,要敢于做大事,不耻于做小事,这些说起来容易,实操起来却非常难。
我认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好都要有过打工的经历,而不是从学校出来就做创业或投资,连和老板对话的基础都没有过,这是不利于做好创业或投资的。
此外,不懂得资本运作,不会利用财务杠杆,没有合理的负债,那你就不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家。但如果负债过高,流动性风险就增高,正常情况下高负债还能撑得住,一遇到经济环境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就撑不住了。当然,创业者也不能偏听资本运作者的主意,要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去做。
02有些创新型企业不烧钱就无法成长
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除了要考虑自身的内因外,也要考虑外部的环境,我建议你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思考一下。
1.干一件事,要考虑你的链条究竟有多长,产业链条短的项目相对容易成功,产业链条过长的项目就很考验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也相对容易失败。在深创投的时候,我们投了很多芯片企业,发现链条短的都成功了,链条长的需要企业搞定的环节太多,情况也不太好。
比如,电视购物公司在美国已有很成功的公司,但在中国就很不好搞,原因就是链条太长。细分起来,首先,要有频道资源,可能这个城市签了另外一个城市就签不下来;第二,要选择好的产品也不容易;第三,购物人的观念也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诚信度不够高的国家,大家对电视购物不相信,影响营销效果;第四,还要解决跟商家利益分配的问题,这过程非常复杂,只要某一个点出了问题就不行。所以创业者在选择方向的时候切记不宜选择链条过长的行业。
2.现在大家都在谈企业的技术要领先。我认为创业者不要干领先一大步的事,领先一大步的事都是由国家来干的。企业技术领先一大步的结果必然是先赔三年的钱,企业技术领先一小步的结果必然是发财挣大钱。投资人选择的也是投后者而不是前者,除非你意识到自己就是要先做赔钱等三年的事。否则,此类项目应当由科研机构承担,或者根本就是国家行为,领先一小步才是考虑上市的公司行为。
我刚刚说不要走得太快,但言外之意也并不是建议创业者要慢慢来。无论创业或投资都不要选择在行业中后期或顶点的时候进入,否则当你进入后的3~5年都会面临一个艰难的生存期。因为当你进入的时候,这个行业的利润就是最高点了,之后这个行业必然会走一段时间的下坡路。所以最好选择在行业还处于爬坡阶段的时候开始创业或投资,虽然这个时候行业的规模有点小,但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3.关于烧钱的问题,过犹不及。通常来说,企业有三种成长模式,分别为自我积累为主、烧钱(短期内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花钱像烧钱一样快)为主和自我积累+烧钱为主。传统企业过去大多以自我积累为主,目前很多公司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自我积累+烧钱」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创业公司的主流成长模式。
有些创新型企业不烧钱就无法成长。还有一种我们投资当中经常碰到的,从现状上来看公司不需要烧钱了,但是当公司换个打法可能又缺钱了,最后还是要烧钱。比如有些公司过去是卖产品的,如果你换个打法变成送产品,那么公司就需要大量的钱投入了。
03只会做Pre-IPO的投资机构没有前途
我在深创投的时候,每个项目的投资小组成员不能少于2个人,有时候小组成员可能有5个人、7个人投一个项目,最后他们可以拿项目净收益的2%。另外,我规定投资团队成员必须要跟投项目总投资额的1%,投资金额特别大的项目我会先设个上限,早期项目跟投金额可以减半。
这个做法跟外资基金不同,外资基金不管是附带式基金,还是合伙人跟投也好,他们实际上是用管理费在跟投,本质上他们是用LP(出资人)出的钱跟投。我们现在用的是自己的钱。这个理念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你让公司投,那你自己敢不敢投?
对于目前创业投资的趋势,我有三点自己的判断。1.近些年,我们看到多数优秀的创投机构投资一个公司占小股,而投入的金额是大于创业者所投入的金额。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溢价估值投资的理念,才造就了一批成熟的创业企业。这也是创投和一般投资的重要区别,因为创业者是想多拿钱、少稀释股份,而投资人一般认为钱给少了可能干不成事,把股份稀释了创业者的创业积极性又会受到影响,所以创投机构是先选项目、选人,然后去理解创业者溢价估值的心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
另外,创投和一般投资的重大区别就是宽容失败。具体有两点:一是勇于冒险,敢于投资可能失败的项目;二是对失败比较宽容,只要不是因为道德原因导致的失败都不予以谴责。其实在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人群当中,如果他们选择再继续创业,几乎有1/5的人可以取得成功,这个成功的比例远高于首次创业者。
2.只会做Pre-IPO项目的投资机构是没有前途的,在调整和洗牌时期会被市场逐渐淘汰掉。近两年投资价格越来越高,产生了投资前移的现象,也促进了上面所说的投资理念的成熟。好的投资机构,在投资阶段的选择上开始以成长期为主,关注处在成长早期的项目,同时不断增加对初创期项目的投资力度。
这样也很考察投资眼光,初入投资不敢投早期项目,但长期积累下来投资的准确率就会提高,而投资前移也避免了过度竞争。最近有些投资人认为中国经济的下行,导致投资的机会就会变少。其实,这是两回事儿,我们国家的经济指标是以传统产业占主导的,而很多投资人选的是新兴行业。
3.对于现在热议的大公司参与投资,我认为这些大公司不可能占据整个投资市场的主导地位,因为股权投资的收益不可能尽快显现,这会影响当期公司的业绩;上市公司的资金应该用于主业发展,而不是投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上市公司和做VC/PE的管理人共同管理产业基金或并购基金。上市公司应该在上下游、左右关联方寻找投资机会。这是资金性质的问题。
04创业者最终走向失败的24个原因
做创投的都要研究失败。什么因素导致了创业失败?结合我自己过往的投资案例,我认为是这样:
1.缺乏理想。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理想。反之,我们投资失败的企业,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理想,只把钱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2.只能过顺风顺水的日子,缺乏坚持的决心和毅力;3.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因循守旧拒绝改变;4.长袖善舞,缺乏务实精神。有些创业者不是扎实干事业,而是投机取巧;5.为上市而上市,既害人又害己。企业上市应该水到渠成,不是靠单纯的包装,为了上市做假账,让净利润突然提升。还有的企业为上市盲目扩张,结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或者没有团队去经营扩张后的资产而导致失败。
6.不清楚公司的长期战略;7.不敢扩张或者无序扩张;8.资本运作战略出现问题;9.财务杠杆的战略运作不当;10.企业担保害己害人,而且丧失了被营救的条件;11.实施家族式管理,缺乏辅助决策体系的监督;12.核心创业人员持股比例过低,成功率也低;13.企业激励与约束不到位;14.创业团队的结构过于单一,风格过于重合;15.实际控制人的精力过于分散。
16.知识产权保护不力;17.项目可替代性强;18.单一市场,市场销售风险大;19.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大;20.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21.技术门槛和市场门槛低;22.泡沫阶段赶潮流。投资也好,创业也好,不要在行业发展的中后期或者顶点进入,否则未来3-5年都是艰难的生存期。23.产业链过长;24.制约点太广太多。
当然,我们也有误判的情况。2001年的时候,我考察过初创期的腾讯,当时对其创新模式看不懂,因此没有投。从错失这个投资案例中,我认识到不要忽略创新项目的凌乱美,好的项目也会有缺点,很多人才是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如果过分去关注他的缺点,可能会忽略他的优点。
05政府引导母基金两种模式下的利与弊
下面我想聊聊母基金。过去这一、二年政府引导性母基金,包括商业化母基金这样一个市场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中国母基金的春天即将到来,母基金的存在与发展是解决合格投资人队伍建设问题。
培养合格投资人应该要做的事就是从股权投资来讲就是要做母基金。因为全世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母基金占比接近50%,中国寥寥无几。但是中国一定要走欧美已经走过的这样一个道路,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说母基金的春天即将到来。
所以我大致上回忆一下政府引导性的创投基金,实际也是母基金的发展的过程。我们讲到政府引导性的母基金的现在的升级版,就是政府引导性的母基金。然后第三讲政府引导性的母基金跟商业化母基金之间的联动。
什么是政府引导性的创投基金?实际上一开始就是政府出一块钱,商业资本出一块钱,由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它投资到企业或者投资到哪个项目,这个基金就叫政府引导性基金,它跟政府投资是两个概念。模式和作用不讲了,我讲讲政府引导性创投基金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因为中国的VC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那个时候是新生事物,没有退出通道,所以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只有政府资本去做。所以一开始中国本土的VC都是政府先发起的。
我们看到政府行为也带动了其他所有制形成的一些机构和资本来建立比较早期的VC企业,这部分企业大部分在深圳,因为深圳是改革开放试验田,那个地方的人比较敢于冒险。
第二个阶段有两个重要的事件就是2005年,2005年股权改革。第二个事件是2005年国务院十部委出台了创业投资暂行管理办法,这样的双背景下所以开始探索在中国设立政府引导性的创投基金。
我本身也是当时这种基金的最早的一个实践者和摸索者。因为2005年的时候我有一个判断,我的判断说创投的春天即将到来,因为我对股权分制改革,对股权分制改革以后的发展,对中国创新所需要的支持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来成倍扩大中央财政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的规模。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引导基金由过去的政府引导性的创投基金演变成政府引导的母基金,这个是我们看到这三段的变化。
然后我们看看政府引导基金究竟有什么效果?第一,政府引导基金引导下创业投资起来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或者转型升级融资的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第二,政府出资部分放大作用怎么样?当时我们一再说政府要让利,让利带动别人,最后要体现在投在具体项目上,放大。按照深创投过去的统计,如果一次投资我们就算一轮投资,平均放大10倍以上。投到基金放大一层,然后再投到项目,投到项目当中不可能是一个基金投,是很多基金带动下投,我们看到的是平均放大10倍左右。这个对政府资本是非常好的一个作用。
第三,回报好不好?有的人说政府引导基金可能要考虑政府引导的意图,确实有政府引导的意图。比如说政府说投哪些产业?当然这些产业都是新兴产业。在什么阶段投资他们可能鼓励在成长和初创早期投资。在我这个地区投资不能投到别的地方去,有地区限制。这个情况下商业利益怎么样?
我们之前投出的项目,如果退了收益会很高。所以我这么多年来都是极力推广建立政府引导性基金。把过去政府撒胡椒面的钱,或者是自己投资办国有企业的钱集中起来建基金,建一个母基金,由这些母基金再引领或者引导社会资本建立若干的投资基金,这些若干的投资基金通过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投到中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然这跟现在推广的供给侧改革也是一个方面,投资多了杠杆就会变小,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效果是不错的,应该大发展。
所以第二个部分就是政府引导性母基金,基金是投项目,母基金是投基金的。我们看到政府引导性的母基金,现在我看有两类,一类是单一出资主体,一类是混合出资主体。我们看到这两种模式存在实际各有利弊。
单一出资主体,就是这个母基金的钱全部来源于政府,没有其他的。全部来源于政府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体现政府意图。我的钱我怎么引导,我的意图非常鲜明。而且利于政策引导,政策引导不能是一刀切的,是你该引导多大幅度,该引导什么样的领域你应该有一个方针是去年对待的,如果都是你的钱你很好办。所以它很便于设立各类直投基金,这些直投都是商业化,都是多元投资主体的,政府是其中一分子,这是优点。
缺点就是看起来管理上市场化程度不够,因为全是政府的钱,如果管理上市场化了,可能会首先干预,第二个也没有放大资金盘子,我们看到混合主体的引导性的基金,上边有一层是政府的财政出的钱,然后它再跟社会资本共组若干个母基金,这些母基金再去生成各种直投基金就加了一层。
这样一个基金的好处就是放大了资金和它的规模,便于推动市场化运作。但是缺点就是我在建母基金的时候政府的意图和其他的资本在投资原则和商业利益的趋向上会有矛盾,可能会影响募资和运作。
所以政府裁减的母基金在实践当中他们会发现究竟怎么运作更好,最后达到比较好的目的。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中国来讲由于政府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政府的引导性的母基金可以充当列后,其他投资人又面临着跟其他人合作当中商业利率和政府引导意图的博弈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管这两种方式怎么样,都各有利弊。现在政府引导性的母基金都在万亿规模,这个万亿规模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中间运作,它如何跟商业资本结合,如何推动创新和转型项目的投资,确实可能是中国经济今后几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