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创投杨磊: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能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飞速发展的经济也在不断消耗能源。而中国早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能源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是能源本身在开发使用转换过程中也可能造成很多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模式亟待变革。从2015年国务院提出“互联网+”以来,能源互联网就激发了能源行业前所未有的讨论。
面对热闹无比的能源互联网,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能源”而不是“能源+互联网”。在不同的组合中,互联网起到的作用可能会有数量级的区别。在“能源+互联网”中,互联网就是一个单纯的工具。但如果是“互联网+能源”组合,互联网就可能会变成一支改变能源产业格局的力量,通过互联网来打破甚至消除那些阻碍能源行业市场化的传统壁垒。
现在的能源互联网案例大部分都集中在光伏电站的运维环节。但它们更多的还是“能源+互联网”而非“互联网+能源”。这些案例是在把互联网当做工具来利用,在这些细分领域一些有创新精神的人可以把它用到极致,但前提是将这个领域变成一个相对来说充分竞争的市场。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互联网才可以把中间过程的“肥肉”给切掉。
现在光伏电站运维领域的市场参与者比较多,问题在于能否发展出一个独立的、流量充沛的第三方平台。起初,这个平台更多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工具,作为电站运维和评级的工具,不过未来可能会具有想象空间,可能大家会在这个平台上买卖太阳能资产,逐步变成太阳能电站的电商平台,但还需要一些金融化产品作为支撑。买方可以做信贷,卖方也可以做信贷。开展电站交易之后,银行、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会被吸引过来,因为这里有电站评级。根据评级情况,来判断每个电站的信贷空间。这种演化是可能的,但不容易突破太阳能这个行业,例如风电行业就不适合。
从“互联网+”的历史来看,只有在能够把它改造成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体系领域,互联网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起到主导的作用。在互联网工具和思维比较普及的今天,传统行业在和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传统行业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壁垒。在“互联网+能源”中,能源行业就是壁垒。能源企业不应害怕互联网,而应该用互联网去重新梳理能源行业,把市场打开。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但用它来推动整个能源行业变革的速度,会相对较慢。相比“互联网+其他行业”,能源互联网的挑战大得多,能源行业技术壁垒很强,区域性壁垒、政策性壁垒、各种利益团体之间壁垒的力量还很强大。能源行业从业者可能是距离互联网思维和理念相对较远的一群人,能源互联网现在还没有像互联网金融那样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源互联网可能会成为一个推动能源改革的工具,但这并非说简单使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就可以改革,而是需要把整个行业里这些立起来的墙打破,这样互联网才能够贯通进入这个行业,倒逼这个行业走市场化的道路。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起到了倒逼的作用,逼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改革。这是因为金融本质上是基于数据和用户的生意,当互联网金融掌握了数据和用户之后,就会有资金跑过来,形成自己的生态,这样就对传统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能源行业与金融行业不太一样,它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终端用户在能源行业里面起的作用相对来说较弱,所以能源互联网不可能像互联网金融那样只要抓住了用户和数据,就基本够了。在能源行业,供电、供暖、供热都是区域性的,抓住了这些用户又怎么样?通常照旧是被该垄断的企业垄断。
杨磊认为,真正要达到倒逼能源改革的目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能源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当竞争格局改变之后,无论是互联网或物联网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关键是要打开市场壁垒。
“互联网+能源”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发用电的供需两端,因为在电力领域,输配电环节主要由国家电网控制。在发电端,可再生能源发电引人关注,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通常在技术上有一定的要求。例如,风电突然出现下滑,对系统的稳定会产生影响,这时就需要找其他的电源来调峰。但不完全是那种只有大发电机组才可以做的“调峰”,也包括一些小的“调峰”,一些小的分布式电站也可以去补充。这就需要一个创新的市场化机制,调动更多的分布式电站来参与,这里就蕴藏着一定的商机。在用电的需求侧,节能改造本身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从原理上来说,互联网技术可以把壁垒打掉,但是能效管理还需要解决收款的问题。具体来说,emc(合同能源管理)工程最大的挑战就是收不上钱来,或者到真正赚钱的时候,业主跟你讲我买断吧,把未来几年的收益买断了,这就让emc的企业很难成长。因为谈起来非常的费劲,好不容易谈好一单,没做好会赔,做好了给别人赚走了。
目前杨磊还没有投过能源互联网相关的公司,也还没找到比较合适的投资标的。北极光创投的目标是,寻找千亿市值公司的机会。在行业壁垒还没有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创业创新企业很难冲出来。不过,杨磊相信能源互联网未来会有更多的投资。在项目的选择上,他不愿意投一个依赖期望政府能够干什么事情才能成长的公司,而更愿意找像远景阿罗波光伏云平台这类项目。
对于平台型公司,更多的是要看围绕着这些平台有哪些东西可以做,比如数据服务。运维和无人机的结合,这可能大家都会做,那么能否提供更精准的运维数据,这些数据如何去挖掘和开发它的商业价值,将会可能会有一些机会。但是挑战在于,像这种项目可以做一个公司,也可能做成几十个亿市值的公司,但是做不出千亿市值的公司。北极光创投希望可以寻找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创新公司。
相关资讯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