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洛克:风险投资乃一门艺术
50年代,在硅谷的车库里惠普公司应运而生。斯坦福大学提供的新技术和有创意的人才,成了硅谷的成功因素。本地投资者阿瑟·洛克(Arthur Rock)意识到:若想获利,就必须抢在大多数人之前进行投资。他组建投资基金,然后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基金组建起来,于是风险资金成为一个行业。
"风险投资"一词是在1965年以后才广为流传,发明人应是阿瑟·洛克。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无庸讳言,洛克(字面意思是"岩石")绝对是该行业第一块里程碑。是洛克为硅谷的成长播下了种子,他投资的企业成为美国高科技的领导者,他的投资哲学和为人处世也成为后来者的楷模。
1951年,洛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投身投资银行业。他对初创小企业颇有兴趣,也投过几家,其中便有
Teledyne。1957年,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科学家出走,希望另立门户,但找了35个投资人都遭到拒绝。洛克找到开有照相机厂的Sherman Fairchild,说服他贷款150万,成立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但Sherman Fairchild去世后,新的CEO反对以股票奖励员工,导致人才外流,著名的"仙童八叛逆"成立了英特尔。1961年,洛克本人也从东海岸来到旧金山,"加州人有创业精神,但钱全在东部,所以我决定把东部的钱移到加州来,支持新兴的高科技企业。"
1997年度《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是英特尔公司的葛洛夫。他却将他和英特尔的成功归功于当初扶持他创业的风险资本家阿瑟·洛克。当然,洛克也从英特尔的成长中获得巨大利益。除了英特尔,洛克投资的公司还包括象征硅谷精神的苹果电脑,以及以10亿美金(当时的天价)卖给施乐的Scientific Data Systems。可以说,洛克的投资史反映了硅谷的成长史。但洛克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影响却更为深远:他的谦逊和专业精神渗透了整个风险投资业。风险投资业一直甘愿作幕后英雄,把光彩留给创业家。
人人都想知道洛克挑选赢家的秘诀,但洛克却坦承自己是技术的门外汉。他投资的是"人 ",而不是"产品"。"我寻找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那人是否诚实,而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不是说这个人是不是会偷东西,或者拿了钱就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犯的错误。你如果问一百个人他们想不想发财,没有一个会说不想,但光有致富的欲望还不行,必须要有牺牲精神──"牺牲"不仅仅是指一天工作20个小时,更是指勇于说不的能力。说"不"的对象包括某些个人的喜好及任何有碍于企业发展的诱惑。
洛克对投资项目非常挑剔,宁缺勿滥。他会花上一个至三个月跟创业者深谈,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人品。对了,他的案子一般来自友人的推荐;他对创业企划书的形式也没有行文洋洋洒洒、装订精美绝伦的要求,如英特尔的计划只有短短两页。这种重人际关系的作法延续到现在,对指望着用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的创业者是一大打击。
洛克的另一个影响是他对投资公司的参与。他不是那种给完钱就撒手不管的人,而是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定期参加会议、推荐高阶主管人选、推荐财务管理公司、法律事务所、公关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充当创业者的"心理咨询师"。当然洛克也承认,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光会看人已经不够,必须懂技术。在他那个年代,在选择技术方面犯个错误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如今则会至人于死地。但对于目前那种不闻不问创业者其人其事其技术、打通电话就投资的浮躁风,他也流露了相当的不满。
八十年代初,洛克开始思考由风险投资刺激的创业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当过多的资金涌进像硅谷这样的地方,大企业中的能人愈来愈多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加入初创公司以得到股票选择权,这不仅造成大公司的人才"真空"现象,而且激发了小企业的无限繁殖,使得其中大部份难以长期生存或增长到应有的规模。
对于洛克,风险投资乃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艺术的奥秘可以意会、难以言谈。洛克能把钱押在仙童的集成电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苹果的个人电脑上,本该夸耀自己的高瞻远瞩,但他却谦卑地说:"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像我所投资的那些企业的创始人,全世界加起来也许只有一百来个,我却有幸认识其中十个。这不是运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