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门标签

从希腊移民之子到“经济基辛格”,私募传奇黑石联合创始人彼得森的美国梦!

朝阳
2018-03-22 11:40

股融易注:从贫穷的希腊移民之子,到尼克松政府财政部长、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又在59岁联合创立了黑石,并推动这家创始资金只有40万美元的投资机构成为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341亿美元的私募巨头,彼得森经历了颇为传奇的一生。

美国时间2018年3月20日,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简称“黑石”)的联合创始人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在美国曼哈顿的家中自然去世,享年91岁。

从贫穷的希腊移民之子,到尼克松政府财政部长、雷曼兄弟公司一把手,又在59岁联合创立了黑石,并推动这家创始资金只有40万美元的投资机构成为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341亿美元的私募巨头,彼得森经历了颇为传奇的一生。

“‘美国梦’并不只属于美国。它是一种机会,一种通过自我激发、不受人为限制的进取心和才能来塑造生活的机会——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机会。”彼得森在2009年的自传《美国梦者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 American Dreamer)中如此描述自己一路向前的动力。

从希腊移民之子到“经济基辛格”

1926年,彼得森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科尔尼小镇,是家中三个孩子之一。他的父亲17岁来到美国,既不懂英语也没有钱。为了给孩子们创造生活,他工作、省钱、反反复复。“我很幸运,我成为父母劳动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我才能在这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国度获得教育、追逐梦想。”多年之后,彼得森如此回忆他的家庭。

在世界大战期间,彼得森因为近视没有参军,随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可惜,他随后因为论文抄袭被开除。不久后他转学到西北大学,并于1947年拿到市场营销学位。1951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s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获得硕士学位。

毕业后,彼得森的职业履历一直很辉煌:27岁成为全球著名4A广告公司McCann-Erickson的营销总监;34岁被任命为当时最大的电影摄像机制造商之一——贝尔和豪厄尔(Bell and Howell)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Bell and Howell待了一年后,他步入政界,开始为尼克松政府工作,先后出任国际经济事务助理和美国商务部长等要职,一度被称作“经济基辛格”。

在白宫的30个月里,他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公共事务的经验,也和华盛顿的精英圈子建立了深厚友谊。不过,因为厌倦白宫的阴谋和内斗,他随后主动离开了白宫的权力核心。卸任后,彼得森曾表示:“在尼克松政府任职期间我建立了一些美好长久的国际友谊,它们为我后来的生意铺垫了基石。虽然华盛顿的日子风起云涌,但如果没有在那儿待过30个月,后来的生意是无法成功的。”

离开政府后,彼得森1973年加入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担任掌门人。但彼时雷曼兄弟不仅业务发展陷入困境,还一直内斗不断。虽然没有投行经验,但得益于此前管理企业的经历以及在政界任职期间培养的战略眼光,彼得森通过业务重组、激励政策等改革,将雷曼兄弟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救了回来,并将其变成华尔街最具盈利能力的公司之一。他也因此被华尔街称为“白衣骑士”。

可惜,在他领导公司走出困境后,遭到合伙人的多次暗算乃至逼宫,最终不得不黯然出走。这也促使他最终自立门户,创立了黑石集团。

在《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一书中,彼得森总结了其创立黑石前的职业生涯。他表示,虽然在事业中经历多次坎坷,但他却没有选择低头或改变自己的行事方式,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他的父母教导他必须恪守道德标准,但他曾违背过此告诫,并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因论文抄袭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这件事情反向强化了他的道德立场,此后他决定不再因为短期利益而选择妥协。

黑石:从零到一

“我一直想进入华尔街,做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投资。我意识到,真正的赚钱是投资而不是按小时出售你的身体。”彼得森曾如此表示。

离开雷曼兄弟后,1985年,彼得森和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共同创立了黑石。公司名称源于两人对祖籍的纪念:Schwarzman在德语的意思是“黑色”,Peter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石头”。

这时彼得森已经59岁。

施瓦茨曼是彼得森在雷曼的同事,也是他在雷曼提携的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彼得森年长施瓦茨曼20岁,两人的关系一直亦师亦友。在彼得森的眼中,思维敏捷、胆略超人的施瓦茨曼是最合适的合伙人。事实也证明,两人在事业上的完美配合成为后来黑石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财富》杂志曾如此描述两人的关系:“黑石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两人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政商界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轻力壮的施瓦茨曼,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充沛精力是黑石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彼此欣赏以及能力互补造就了这对华尔街的“黄金搭档”。

不过,在黑石创立的前两年,两人经历了颇为艰难的一段时光。彼时彼得森虽然已经叱咤政商界多年,但创立黑石时几乎一切归零:只剩下40万美元的创始资金以及一间小办公室。黑石当时在华尔街籍籍无名,两人在募资过程中吃了不少闭门羹。

黑石得以获得第一桶金,得益于彼得森和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朋友关系。因为这段关系,黑石获得了索尼在美国并购业务的代理权,并帮助后者以20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由此获得1500万美元酬金。这也成为其开展后续业务的基石。

1987年,黑石募集了第一支金额超过6亿美元的PE基金。这支基金背后的投资人超过30个,包括通用电器公司、日兴证券等。在其基金募集完成的第二天,美国发生大股灾,垃圾债市场随后全面崩盘,大量持有垃圾债的储蓄公司破产,开始抛售资产。备足弹药的黑石因此迎来了良机,从此事业开始走上正轨。

坚持和气生财

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敌意并购盛行,KKR等私募机构因此被贴上了“掠夺者”的标签。这也让始终坚持和气生财式投资的黑石显得很特别。

两个创始人从一开始就为黑石定下了准则:坚持不做敌意收购。相比前者,黑石更希望能和被投资者建立长期的利益关系。

比如,在收购德国电信股权的过程中,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对此竭力阻止。黑石高层向德国政府承诺,收购完成后不会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成为控股者,最终公司以26.8亿欧元获得德国电信4.5%的股权。这种和气生财式的投资风格,为其赢得了良好口碑。随后德国商业银行计划出售旗下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时,德国政府首先想到的便是黑石。

除此之外,黑石成功的另一个必杀技是“充分利用杠杆收购”:凭借对行业周期的判断,依靠债券或银行融资进行收购,低价买入某些暂时不被看好的公司。经过改造后,提高公司业绩,再转手将其以更高价格卖出。

比如,2001年,德国公司塞拉尼斯在经济衰退中陷入困境。该公司久负盛名,是一家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化工公司。黑石决定出手。在黑石方面看来,该公司整体资质优良,只是因为一时经济不景气价值被低估,此时是入手的最佳时机。只要全球经济回暖,公司一定会涅槃重生。

2003年年底,黑石以38亿欧元收购了塞拉尼斯84%的股份。随后两年,黑石积极助力塞拉尼斯业务重组。2005年,塞拉尼斯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黑石转手之间获得了3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

2007年6月,黑石上市,总市值高达400亿美元,成为当时私募股权领域最大规模IPO。上市后,公司管理层赚得盆满钵满,彼得森通过出售原始股票,一次性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后现金收入,成为全球顶级富豪。

2008年12月31日,彼得森从黑石退休。一年后,彼得森拿出黑石上市所获得的10亿美元,成立了彼得.彼得森基金会,转向慈善业务,并表示要将余生奉献给了他所称的“威胁美国未来的关键财政挑战”。根据福布斯数据,彼得森去世前身价为20亿美元。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资产管理公司到一家市值达数百亿美元、业务多元的上市公司,黑石的成功既是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新一轮并购浪潮的产物,也是彼得森等创始人独树一帜的投资策略的成果。随着彼得森去世,他的一代私募传奇也就此落幕。不过他所创立的私募帝国依然维持着耀眼的业绩:

黑石2017年年度财报显示,公司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341亿美元。2017年,公司多项业绩创下纪录:一年之内吸收了近1080亿美元资金;投资了超过500亿美元;对LP返还了超过550亿美元等。同时,它也不再是单纯的PE基金,其基金可以分为四大类,PE基金(1056亿美元)、房地产基金(1153亿美元)、信贷(1381亿美元)以及对冲基金(751亿美元)。

朝阳
股融易作者
文章 771 
浏览 982897 

相关资讯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