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适合做VC?每一棒都想打出本垒打
股融易注:VC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但是我相信VC的魅力永远会吸引有志之士。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VC?是需要产业经验,还是需要名牌大学学历?熊猫资本合伙人毛圣博在两场校招活动上月广大学子分享了对于VC从业者的看法。股融易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有意进入投资界的大家带来帮助。
VC是每一棒都想打出本垒打的行业
很多人想知道VC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用棒球来打比方的话,VC的特点就是每一棒都想打出本垒打,因为从数据上看,一只基金最终都是靠几个项目赚钱。
二级市场的机构希望每一棒都能安打,他们挥棒的目的是要打到球,如果一棒挥空,那对他们来说是很可怕的。但VC不一样,每一棒的目的是要打出本垒打,Miss不要紧,关键是要摆好姿势奋力击打每一个球。
从养猪看VC/PE的不同
如果把投资比作养猪,PE是从一群成年猪里挑选出身强力壮、肉质上佳的那些,然后拉去最贵的菜场卖掉;而VC是要从一群小猪里,预测与挑选出未来哪些最有可能长成彪壮大猪。
进入VC需要什么样的资质?
上面提到的特点就决定了VC需要的人才与二级市场或PE不同。
有同学问毕业生适不适合做VC?进入VC需要什么资质?
好奇心
具有洞察力
真正对行业抱有热情
PE等大机构希望候选人有丰富的金融知识、投行经验背景,是行业特点决定的,而VC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年轻人够不够聪明、敏锐,具有洞察力。
坐飞机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起飞降落时空姐要求将遮光板打开?飞机的扶梯为什么会有两排毛刷?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观察力,提出假设并能搜集素材来验证假设,这些是VC需要的能力,与专业、学历无关。
投资人都是杂学者,各行各业都懂一点,而且投资人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哲学、计算机、生物、新闻……红杉资本掌门人Micheal Moritz曾经是时代周刊的记者,KPCB的John Doerr(被誉为风险投资之王)是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伟大投资人并非都是金融出身。
于个人而言,做VC投资的黄金期是年龄与阅历相契合,要能理解年轻人在使用什么,抓住未来的潮流。Micheal Moritz主导了对Google、YouTube、Yahoo和Paypal等著名科技企业的投资,但今天他已经超过60岁了,当Snapchat出现时,他的孙子孙女可能用得很溜,然而Moritz已明显不再是目标用户。那么他能够在第一时间察觉到Snapchat会在年轻一代中风靡至此吗?这点我们无法回答,但我们必须承认,年龄有可能会降低一个人对年轻人爱用什么产品的敏锐度。
对生活有感知,或者说有阅历,是很重要的。
如果想赚快钱,那么VC可能不适合你
VC投资的周期很长,一家公司从成立、发展到IPO,如果顺利地话至少需要8-10年的时间。而且IPO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小米到现在也没有IPO。
同时周期长意味着风险。二级市场可以看K线,但VC投资没有K线可看。买股票的时候你每天看K线可能觉得心跳很快、很刺激,但在VC投资可能直接就心脏病发了,因为创业公司的变化速度太快。
Bias(偏见)未必是个坏东西
一个前辈的经验之谈中会有很多bias(偏见),bias未必是不好的。偏见可能是一个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而自然形成的方法论。
但这种方法论适合他却不一定适合你,因此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多和有经验人士聊天,而你需要集百家之长,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套路。
不要总想依赖过去的经验
“(Peter)在转投资之前,我面试了很多公司。当时的想法是‘既想依靠自己的技术背景又不想再做码农’,于是有前辈建议我去微软做marketing。现在想想,幸好微软没要我。”(全场大笑)
机会成本& trade-off
“(Peter)在读MBA时,我学到几个重要的词汇:opportunity cost和trade-off。你在做一件事时,意味着必须放弃另一件事,因此选择很重要。”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而权衡或者说交替(tradeoff)是指你放弃一单位物品以换取另一单位。这两者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很类似。
快速明确自己不喜欢做什么
对找什么样的工作很迷茫?不用因此怀疑人生,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迷茫的。但你可以做的,是明确自己不喜欢什么,并迅速地摈弃,做出选择。
如何明确?实习、大量的面试、多和感兴趣的行业内人士交谈……凡此种种,关键是行动起来,不要靠想象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