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专长
1.品牌优势:学校建校12年,规模为黔西南州第三,目前已为社会培养6000余名优质毕业生,在黔西南州影响力首屈一指,深得老百姓的推崇,是学生首选的民办学校 2. 2016年4月新办的树德高中为兴仁县第一所民办高中,无任何竞争者,市场非常广阔。 3.地理位置:兴仁县在黔西南州七个县中人均GDP﹑基础设施水平﹑人文教育氛围都是名列前茅,兴仁县也是“长寿之乡”,环境宜人,产业丰富。是其它各县的学生首选的生活学习的地方,得益于此,树德学校的生源也是在逐年增加。 4. 政策优势:兴仁树德学校是兴仁县民办学校的标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对学校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利政策来帮助学校的发展。例如减免税收﹑提供学校各岗位的免费培训等。再一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相关规定,民办学校可自由选择为“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如果树德学校选择“营利性”办学,将采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到工商局注册成立。整个学校的资产也将进一步大幅度升值。
行业与发展
1.民办教育快速发展,事业规模和所占比例都有很大提升。改革开放以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我国民办教育从几乎没有到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成就。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民办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也从可有可无逐步过渡到不可或缺。从类型上看,民办教育也由最初的文化补习班等非学历性教育机构发展到各种各样的办学类型,包括高等学历教育等;从最初低层次的发展水平逐步过渡到高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地域类型来看,民办教育的发展也从少数城市扩展到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2.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了公办教育供给不足的状况,帮助实现了部分适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初动力,正是由于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供给不足。长期以来,除了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公办中小学教育机会供给都是绝对不足的。其中,中西部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供给都不足,东部地区主要是高中阶段教育机会不足。民办教育的发展迅速缓解了公办教育供给不足的状况,为没有机会上学的适龄人口提供了宝贵的就学机会,保障了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为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普九”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3. 民办教育作为一种选择性教育,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教育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阶层迅速分化,从一个同质性较强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富于多样性的社会。人们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不再满足于公办教育相对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于是,针对各类差异需求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民办学校的发展,满足了社会不同人群对于多样化教育的选择,不仅为择校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择校创造了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民办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自身的特色。 4.民办教育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民办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应运而生,其在早期的一些“非制度化”做法,也加快了政府对教育的职能转变,逐渐从干预管理到出台相关政策,依靠法律法规来规划和引导。民办学校的出现和成长也给现有的公办学校带来了竞争压力,有些地区民办学校的发展已经明显影响了公办学校生源和师资的稳定。面对民办学校带来的竞争压力,公办学校不得不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教学、管理,以稳定生源和师资。另一方面,民办教育在特色办学、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也为公办学校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民办教育在推动公办学校改革以及整个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既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机会,也促进了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办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增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在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实现教育事业的整体跨越、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