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创业了,但是CEO的收入却在减少,你拿多少钱?
今年年初去的北京,一到北京之后,就被北京疯狂的创业环境感染了。
听一些大咖的讲座,参加一些商学院的活动,大家都是张口上市,闭口融资,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顿时觉得自己身边坐着的这些人,分分钟都能改变世界,秒变马云马化腾。
一个90后创业者,做了个课程表,在电视节目上,豪情万丈的声称要给团队分一个亿利润。
一个95后的小姑娘,做了一个二次元的购物社交平台,在一个投资节目上,一句让你们赚够95后的钱,就获得了1500万的A轮融资。
几个西安交大的毕业生辞职卖肉夹馍,短短几个月就卖出了100万个肉夹馍,刷爆了朋友圈,公司估值4000万。
这些数据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仿佛做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融资,上市,只要融到资的创业老板们就能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
总觉得,在这举国创业的年代,不创业、没天使投资人、不弄个APP都不好意思面见江东父老。
前一段时间,采访过一些投资人,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也混进了北京的投资圈,才发现,那些让众人羡慕嫉妒恨的获得资本方入驻的CEO们,其实过的一样苦逼。
加班、孤独、迷茫、不知道未来这件事儿到底能不能做成,身体健康状况红灯频现等等。
最最关键的是工!资!低!
某个APP公司的CEO(在创业团队中一般创始人会出任CEO)工资居然还不到技术总监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最惨的,最惨的创业公司CEO直接0元工资。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肯定要说了,他自己是老板,那不是想给自己开多少自己说了算。
理论上是这样的,创始人兼CEO是很能做得了主的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拿人家手短,拿了投资人的钱,就不要怪人家对你的运营处处置喙。
天使投资人曾李青曾在微博上公开表示:过去五年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创业者CEO工资和企业成功概率成反比。
他明确反对创始人CEO拿高工资。随后,投资界的蔡文胜、清科倪正东纷纷转发表示赞同。
据某网站报道的文章:在拿到A轮或盈利前,之前财务自由的创始人,大部分都不拿工资,其他的联合创始人拿5000-10000/月,保证基本生活成本即可。
对于很多家庭负担较大的CEO,“低工资”这一门槛就是一个挺难过的挑战,很多时候,CEO不得不倒贴钱创业。比如著名的、创业初期吃老婆“软饭”的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一段时间接触的一些VC了解到,创业型公司的CEO才真的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
创业型公司的CEO在A轮之前基本上都是每月5K左右的薪水,之后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看着投资人的脸色慢慢给自己涨。
因为投资人普遍认为,创始人工资拿多拿少,反映的是一个“态度问题”。
对投资人来说,如果CEO的薪水比中层低,有态度;稍微多几千,也是可以理解的;多一倍,就觉得有点奇怪了;如果比别人高三倍……这样的态度就会引起怀疑“这个人拿着我们的钱装自己腰包啊?”
所以拿着微薄薪水的CEO们,只有苦苦的撑到下轮融资时,然后找一些买房、家中有事等需要用钱的理由,抛售一些自己手中的老股,套点现,改善一下生活。但是比例不能太大,太大会引起投资人的注意。
可以这么说,只有进入A轮之后,CEO的收入才会有所增加。
而只有融资能够进行到B轮之后,CEO才能给自己的工资做一些主,涨个一万两万的都很正常,机会恰当的时候再出售一些自己手中的老股,然后慢慢的经营公司。
其实在这个时候,公司的死活都无所谓了,因为他们已经挣到钱了。
说起来很心酸,当初创业的时候也是心怀改变世界的大梦想的,最终却还是为了生存营营役役,但相比于绝大多数还没有融到资就死掉的创业公司,这还算是幸运的,最起码挣到了一些钱聊以自慰。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初创企业CEO其实是在为投资人打工、为自己的员工打工、为客户打工。
等你发展到中期,你的员工和客户才真正在为你打工。等你发展到后期,你的投资人才真正为你打工。
如果你能IPO,应该在这之前要把以上要素“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该在意自己的工资有多少。这才叫“自己给自己打工”
这个世界不欠你一个成功,创业有风险,入行请谨慎。